香港海鳥巡禮

 

香港的海鳥可以籠統分為五類︰第一類為賊鷗、鸌、海雀;第二類為燕鷗;第三類為海鷗;第四類為瓣蹼鷸;第五類為軍艦鳥、鰹鳥,第五類為香港非常罕見的海鳥。每年冬季,大群海鷗聚集在米埔,因此較為香港人所熟悉。香港大部份燕鷗都有資料,牠們會定期造訪米埔,甚至在香港繁殖。

賊鷗

賊鷗是典型的海洋性鳥類,全球有七種賊鷗,牠們都是在極地繁殖,貫穿赤道於兩極間作長距離飛行。顧名思義,賊鷗除了捕食魚、鳥蛋和雛鳥外,更會向其他海鳥打主意,如燕鷗、海雀等,當這些海鳥捕獲食物時,賊鷗便會隨風趕上,用銳利的嘴部襲擊牠們,迫使牠們放棄口中的食物,然後掠奪過來飽餐一頓。繁殖期的賊鷗更會佔據其他雀鳥的巢或偷食其他鳥類的幼鳥和鳥蛋。因此雀鳥在海洋環境成功生存,除了要與天氣抗衡外,還要成功避開這些「強盜」。

 

鸌科的鳥多屬中型海鳥,體形似鷗,雌雄相似,鸌善於在驚濤駭浪中低飛,能長時間在蜂擁澎湃的巨浪中左穿右插;牠的英文名字是Shearwater,意思是把水剪開,這是因為牠喜歡在貼近海面以高速飛行,再把身體及翅膀傾側甚至垂直於水面,用翼尖像刀般劃破水面,做出深且長的波浪痕跡,因而得名。常成群跟隨航行於海洋中的船泊在海上飛翔,屬長途遷徙的海鳥,只有在海島築巢繁殖或躲避風暴時才會在陸上出現,雖然常見於中國南海,但很少出現在較受屏蔽的香港水域。

 

海雀

中小型海鳥,咀粗短而側扁,體短而肥胖,除繁殖期外,主要棲息於海上,不但會飛,更善於游泳及潛水,但走路卻顯得笨拙。身軀似企鵝,雌雄同色,但毛色隨着季節變化。香港唯一曾出現的海雀名『扁咀海雀』,在中國北部繁殖,東部和南部沿岸越冬。

 

燕鷗

在生物分類學上,燕鷗屬於雀形目、鷗亞目、燕鷗科,廣泛分佈於全球各地,包括南極。牠們和海鷗是近親,全球共有44種。海鷗和燕鷗都是香港境內的海鳥,大部份海鷗都在沿岸地區生活,而燕鷗則多在海洋中活動,只會在特定的時間才回到陸地上繁殖。香港一共有十二種燕鷗,其中三種在本地繁殖。

所有燕鷗都有以下的共通特徵:身體修長、嘴長、腿較短、翅膀狹長、部份種類的外側尾羽細長,形成深叉(V形)尾。這些特徵讓燕鷗能夠快速飛行,而且給人優雅的感覺,在英語中牠們更有"海上燕子"Sea Swallow)的稱號。

請參閱本會的燕鷗專頁http://www.hkbws.org.hk/groups/Ternsgrouphk/index.html

 

海鷗

中至小型的海鳥,雌雄同色,主要為白色,翼上和上背灰色,但一般要經過幾個階段才達到成鳥的毛色,翼長,較燕鷗更闊,尾通常不開叉,主要棲息於近海海洋、海岸、島嶼、河口以及內陸湖泊、河流和沼澤等各類水體中,時常在海面休息,偶然會大群聚集,在水面覓食,幾乎甚麼都吃,香港有十多種海鷗的紀錄。

 

瓣蹼鷸

瓣蹼鷸趾緣具有像白骨頂和鸊鷉一樣的瓣狀蹼,下體羽毛特別及不透水,其間充满空氣,因此可以很好地浮在水面,亦善游泳。冬季在海上大群結集,主要以水生昆蟲等小型動物為食物,有時到陸上的池塘或沿海灘涂覓食。繁殖於北美和歐亞大陸北部的北極凍原上的小淡水塘邊,非繁殖期成群棲息於南部寛闊的海面上。本科原分為3屬,每屬包含1個單型種,但近來多合併為13種,亦有學者把其併入鷸科,作為一亞科。

 

軍艦鳥

最善飛的海鳥,咀強而長,既不游泳也不會潛水,因此不會在水下捕捉魚類。飛行時翼很長,尾開深叉,常盤旋高飛,再俯衝而下唬嚇其他海鳥或直接從海面上捕捉食物。雌雄外形有別,未成年鳥的毛色直到六歲前仍變化多端,因此辨認品種難度甚高。繁殖期雄鳥大致黑色,求偶時,咀基和喉裸露無羽毛部份可漲大成一個鮮紅色汽球以吸引異性。

 

鰹鳥

大型海鳥,身軀似雪茄,翼尖長,尾楔狀,咀粗長而尖,振翅有力,體羽主要為黑色或褐白色,與海面成一斜角俯衝入水捕食,喜在岩石島嶼上集體築巢繁殖。鰹鳥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海洋,飛翔能力極強。臉部皮膚下生有空氣囊,內充有空氣,可以減輕牠們從高處衝入水中時對頭部的衝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