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Print

九龍公園建地下空間 市區觀鳥聖地不再

九龍公園建地下空間 市區觀鳥聖地不再

節錄自《明報》S03版(2019年9月22日)

文———— 潘曉彤

綠│色│生│活

1. 九龍公園 過境鳥休息站

據官方網頁資料,九龍公園有一個百鳥苑,內有七個遍植花木的籠舍,飼養二十四個品種合共九十隻雀鳥。而在鳥籠外,公園草木扶疏的自然環境也吸引不少本地及遷徙的鳥兒飛至,「很多時候,城市裏一個大面積的綠地都有機會成為『走廊』,雀仔在遷徙路線上遇見有樹有植被容許牠們停留,就可以好順利地經過」。香港觀鳥會助理保育主任黃雪媚說不敢隨便估計,怕低估公園的生態價值,因為香港正正位於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航道上,成為多條遷徙路線的中轉站,而春和秋是雀鳥遷徙過境的季節,「比如有些雀仔會在俄羅斯沿海岸飛落黎,經過香港,再落菲律賓、澳洲」。飛得累了餓了,就會找相對安全又有足夠食物的地方停歇,當中,林鳥尤其喜歡棲息於茂密樹林或灌木叢,九龍公園一棵棵樹冠相連的大樹十分理想。

初級觀鳥班好去處

九龍公園因此成為了觀鳥聖地,「我們的初級觀鳥班,有四次site visit,各有不同,大埔滘看林雀,米埔看水鳥,塱原看開闊田園雀,而通常第一個去會先去九龍公園」。毋須長途跋涉,入門者可以初學技巧觀察樹上雀鳥行為特徵,而且除了市區常見品種,幸運的話還能發現罕見的過境鳥。觀鳥會分支紅耳鵯俱樂部,培訓長者成為導賞義工,逢周五早晨都在公園觀鳥,歡迎公眾即場報名參與,「大型的城市公園是很重要的觀鳥地方,甚至是教育場所,因此地下空間工程不只影響雀鳥遷徙,亦影響自然教育、人與大自然的日常接觸」。

2. 由上而下挖掘地面植皮難保留

報告擬議以九龍公園約25% 面積發展地下空間,預計將額外帶來九千平方米社區設施用地及室內公共空間和一萬四千平方米行人通道,看似吸引。「大家初時都以為地下搞,好似做手術,開一個小洞,然後在管洞裏面搞。」黃雪媚翻到摘要小冊子「由上而下」的建造方式,「這透露施工方式大概會是怎樣,就是完全掀起你成塊皮,再掘落去,變相整個表面上的東西都無法保留,範圍都佔幾大,而且不是在禿地做,植被的覆蓋率都很高」。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的土力工程處回覆查詢表示,就建築技術而言,因為無坑挖掘或鑽挖方法不適合建造多層地下空間,故建議採用「由上而下」的方法,即先建造地下空間結構的地基,緊接建造頂部結構,讓地面的復修工程可以盡快展開,與傳統「由下而上」方式相比,此技術可減低對公園的影響,例如可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公園部分活動及生態,地底的工程同時可以在對公園影響較少的情况下繼續進行。

。。。
(全文請看原版)
遠觀而不攝玩。

TOP

Th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