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麻雀普查日2016》普查結果新聞稿

根據香港觀鳥會於本年五月八日舉行的全港首次麻雀普查,估計香港現時約有32萬隻樹麻雀,香港觀鳥會高級研究員彭俊超博士指出,香港麻雀的密度較英國高,但比印度低。

彭俊超表示,根據當日的麻雀普查,香港觀鳥會總共錄得4,503隻樹麻雀,根據各生境的面積及麻雀密度計算,估計全港約有32萬隻樹麻雀。

調查結果亦顯示樹麻雀喜愛棲息於住宅區和公園,每平方公里約有2,000隻,農地和工業區相對較少,每平方公里約600至1,000隻,反映樹麻雀非常適應市區的環境,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大部分樹麻雀都會選擇在市區棲息。然而,大部分外國研究均指出麻雀多棲息於農地,這或許是因為現時香港農友較少種植穀類農作物,多種蔬菜,難以吸引樹麻雀前來。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位於上水的塱原濕地,由於近年開始種植面積較大的水稻田,因此每年秋天水稻成熟時都會吸引很多樹麻雀前來啄食,因此合適的農地仍然是麻雀重要的棲息地。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指出:「這是香港首次進行的樹麻雀及其生態環境調查,意義重大。首先,常見的雀鳥很多時都會被人忽略,直至雀鳥由常見變為不常見,甚至瀕危,這時才開始補救這便會太遲。國際上多個保育團體其中一個重要工作方向正是「Keeping Common Birds Common」,因此,是次樹麻雀普查正是一次重要的資料搜集行動。另一個重要意義是這次調查不單只有鳥類專家參與,更有普羅大眾參與,成為研究及保育雀鳥的生力軍,這正是公民科學的重要意義。公民科學是指普羅市民可以參與由專家策劃的科學研究,以收集更多有用的科研資料。是次全港麻雀普查的意義在於令市民更關注自然環境,透過普查,同時學習觀察和尊重大自然。是次普查選擇以樹麻雀為目標,主要是因為樹麻雀偏好棲息在城市中,易於觀察,亦為市民所熟悉,是研究城市生態的理想物種。」

是次普查亦記錄到65個雀巢,彭俊超指出樹麻雀喜築巢於建築物的外部結構,如排風口、外牆、冷氣機及喉管等,佔麻雀巢總數的77%,樹上築巢只佔總數的10%。雖然樹麻雀以「樹」字冠名,但牠們似乎並不喜愛在樹上築巢。另外69%的鳥巢都是在住宅區和鄉郊地區發現。普查亦記錄到41隻幼鳥,佔樹麻雀總數約1%,不過由於幼鳥一般會藏匿在隱蔽處,或者幼鳥剛孵化,還未能離開鳥巢,因而難於觀察以致數字偏低。

是次普查亦記錄樹麻雀的行為,如覓食、停棲、求偶等。在覓食方面,約40%的樹麻雀會在公園休憩地區覓食,在屋邨及商業區覓食的比例較低,這正好反映公園是樹麻雀十分重要的覓食場地,例如泥土中的無脊椎動物、多種類的昆蟲及果實等,均會吸引樹麻雀前來覓食,特別是到了繁殖期,幼鳥更需要補充動物性食物。

香港觀鳥會教育主任黃靜雯補充,「全港麻雀普查日2016」於本年5月8日上午9時至10時同步進行,普查路線長約一公里,共87條,覆蓋全港18區,路線上包括不同的土地用途,例如屋邨、公園、工業區、鄉村等7種不同的城市生境,參與調查的市民共有427位,年齡由6歲至80歲。是次麻雀普查其實是一項由香港觀鳥會主辦名為 「發現香港城市自然生態暨全港麻雀普查日」其中一個項目,計劃主要目的是提高市民對香港市區自然生態的意識,推廣及實踐公民科學的教育及科研意義。」

計劃另一個項目則以中學生為對象,名為「城市生態大使訓練計劃」,11間中學共一百多位中學生接受為期兩個月的自然生態及生態調查訓練後,需要在自己所屬社區設計一條路線,進行最少三次生態調查及資料分析,為社區搜集基本的生態資料,最後需要製作展覽板與居民分享,以及為當區小學生提供三次生態導賞活動。是次生態調查總共在11個社區進行,包括大小型公園及屋邨。綜合各調查報告所得,學生在公園及屋邨均記錄到不少細葉榕及羊蹄甲科的樹木,各地區亦記錄到約40種雀鳥、10種蝴蝶,其中東區及荃灣區更發現了較難見的銅藍鶲。

整項計劃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環境運動委員會資助,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及香港自然生態論壇協辦。

 

 

 

 

 

麻雀分區紀錄

sparrow1

 

麻雀築巢地點

sparrow2

 

鳥巢分佈 (生境分類)

sparrow4

 

hkbws logo 2019 80
香港註冊成立的法定慈善機構及無股本擔保有限公司
慈善機構註冊編號:91/06472

 birdlife green transparent BirdLife Partners

社群媒體

Copyright © 2024 HKBWS.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 Development By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