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保育的挑戰

生態友善品牌
琵鷺漁產

Image

本地魚 VS 進口魚 : 激烈的市場競爭

香港魚塘及其養殖業正面臨多重威脅,其中商業競爭和市場轉變尤為嚴峻。隨著進口水產品的大量湧入,導致市場份額嚴重縮減,並面臨來自低價進口貨的激烈競爭,進一步壓縮漁民的利潤空間。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年報2022-2023,在2022年淡水魚食用量約低於香港整體魚類食用量的3成,而當中淡水魚的本地生產所佔比率僅為4.6%,即市場上僅有1.3%的整體漁產是來自香港本地淡水養殖業。

內地進口淡水魚在淡水魚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憑藉低廉的價格和穩定的供應量吸引消費者。內地養殖業受益於規模經濟與較低的勞動成本,能以更低的價格提供產品,壓縮本地漁民的利潤空間。相比之下,香港本地魚塘多為中小型經營,加上經營成本相對高昂,難以在價格和產量上與內地競爭。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的提升,也使得本地淡水魚在市場上難以脫穎而出,儘管其新鮮度和生態價值可能更高。

消費者的多樣選擇 - 市場氛圍改變

淡水魚與海魚之間的市場競爭同樣激烈。香港作為沿海城市,消費者對海魚的偏好根深蒂固,海魚因其多樣的口感和烹飪方式,近年主導本地飲食文化。隨著遠洋捕撈和海水養殖技術的進步,海魚供應量穩定且價格相對可控,這對本地淡水魚市場構成進一步壓力。此外,進口冷凍海魚和本地海水養殖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往往使消費者在購買時更傾向選擇海魚,而非本地淡水魚。雖然淡水魚在傳統粵菜中有一定地位,但其市場需求逐漸被新興海魚品種和進口海產品取代,尤其是在餐飲業中,餐廳更傾向於選用成本較低且顧客接受度更高的海魚。

城市化與產業式微

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儘管漁民用心飼養優質塘魚,但近年大部份漁民都未能抬高塘魚價格,入不敷支,以致要另外外出工作維持生計。對漁業未來失去期望與支援的同時,亦令漁民下一代卻步投身漁業,城鄉遷移,亦令傳統塘魚養殖業出現青黃不接,甚至產業式微的情況。根據香港觀鳥會2023年的調查,漁民的平均年齡已達66歲,缺乏年輕一代的人力及知識支援產業,尤其是完善銷售鏈、市場推廣等多方面的支援。

hkbws logo 2019 80
香港註冊成立的法定慈善機構

及無股本擔保有限公司

 

慈善機構註冊編號:91/06472

 birdlife green transparent BirdLife Partners

社群媒體

Copyright © 2025 HKBWS.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 Development By FF